![]()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经济视点 | |||
身体力行传承孝道家风 靖安县中源乡村民邹方明获好评 |
|||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0-10-27 09:22:00 来源:大江网 编辑:冯训太 | |||
大江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黄紫薇报道:在靖安县中源乡三坪村大披头组,提起邹方明,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孝老敬亲的好孝子”“他是个尽心尽责的好组长”......这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 邹方明195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生活贫困。但是贫困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把他养成了有孝心、有血性、有爱心的性格。尽管他自己年数已大,但仍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照顾自己95岁的老母亲,用实际行动践行什么是“孝心”;作为村民小组长,他把组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责任”;他用行动言传身教,为儿女们上了一场关于“孝道”最好的课,让“孝道”世代传承。 用“孝心”绎“亲情”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孝顺的儿子又何尝不是?每天早上6点半,邹方明就早早地起了床。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母亲的房间看看母亲,晚上睡觉前亦是如此。就算是再寒冷的冬天,他也从来没有晚起过一天。 李时秀老人平日里饮食很清淡,只喜欢吃自家种的蔬菜,不喜欢吃辣。邹方明就在自家的菜地里,种上了十几种母亲爱吃的蔬菜,为了照顾到母亲,就算是自己很喜欢吃辣,他炒菜也从来不放辣椒。家里的米也是自己种的,他说:“自家种的吃的放心。”现在的日子好了,有了煤气灶,但是邹方明依旧坚持用柴火灶炒菜,用他的话就是:“这样炒出来的菜母亲爱吃。” 他的每一句话里,想着的都是母亲。95岁的李时秀老人每天早上起床也有个好习惯,就是会出去走一走,走上差不多一个小时回到家,吃完儿子做好的早饭后,李时秀老人也从不闲着,虽然已有90多岁的高龄,但是她仍然每天坚持扫地、擦桌子、洗茶杯。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邹方明家是看不到的。 95岁的李时秀至今思维清晰、谈吐正常、身体健康,这离不开她积极向上的心态,更离不开邹方明这个好儿子无微不至的照护。 用“责任”谱“华章” 邹方明担任三坪村大陂头组村小组组长到今年已是第18个年头,他总是说:“作为一名村小组组长,就要对自己的组民负责任,要多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谋福利,为地方发展尽力作贡献”。邹方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来临。作为村小组组长的他,带头值守卡点,村里人担心他年纪大,为了照顾他便没安排他值夜班。他便主动提出来,“让我值夜班吧,这样我能更安心些。”。 平时村里有事的时候,不管哪个村干部叫他都及时响应马上到,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计报酬,平时帮村里的忙都是义务工,他总是回答别人说无所谓,一笑而过。平时组里不管哪家有什么需要,他都能随叫随到,从不厌烦。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大陂头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邻里和睦、生活富裕。 用“传承”话“孝道” “父亲是我的靠山,更是我的榜样。”这是邹方明的儿子对他的评价。在邹方明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儿媳妇、女媳、孙子孙女都非常孝顺老人。为了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2018年,邹方明原本在外务工的儿子邹德垚决定返乡创业。“家里的老人都上了年纪,我在外工作也放心不下,作为儿女这个时候都不尽孝那还要等什么时候尽孝。” 自从邹德垚回了家之后,虽然没和父亲住在一起,但是他每天都会到家里看望几位老人,帮忙干一些重活。村里农家乐办的火热,邹德垚便也利用自家闲散房屋开办起了农家乐,还利用荒山种起了几十亩桃树。“父母辛苦了这大半辈子,我想多挣点钱让他们生活过得好一点。” 到了夏季,很多老人前来中源避暑,邹德垚对待避暑老人们总是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想着法子让他们吃好住好玩好。避暑老人们喜欢吃农家菜,他就到自家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做给老人们吃。村里办晚会热闹,他便自己开车带老人们去看演出。当避暑老人们返程的时候,他还会摘来自家菜地里的蔬菜送给老人们,邻居们和游客都极力称赞邹德壵,“真是个好娃!跟你爸爸一样,都这么有孝心”。 邹方明,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用无微不至的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母亲眼中的好儿子,是邻里眼中的好组长,是儿子眼中的好父亲,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
|||
回到首页 >> | |||
您可能感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