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产经时讯 | |||
产业托起小康梦——新余市奏响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
|||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0-11-18 10:04:03 来源:信息日报 编辑:朱兵兵 | |||
![]() 11月初,天高云淡,暖阳普照在渝钤大地。果冻橙枝头上,累累硕果香飘十里。蘑菇大棚里,朵朵蘑菇长势喜人。村民们在这些扶贫产业里,收获幸福,奔向小康。 近年来,我市把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作为拔穷根、摘穷帽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来抓,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链思维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通过全市统筹、精选产业、优选能人、搭建平台,推动实现香菇、果冻橙、肉牛、黑山羊四大扶贫产业由小变大、产值年均增长120%,瓜蒌种植、工厂化养鱼两大扶贫产业由无到有并快速发展。(胡逸佳、罗青 稿件统筹:罗红明) 强化组织引导是核心 全市一体谋划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产业发展,提出扶贫产业发展“选、培、投、联、扶、稳”“六字方针”,明确“党建引领、商会奠基、协会垒台、众筹发力、考核激励”的“五条思路”。实行市县乡村一体推进,形成了四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起上、部门全参与、全员抓扶贫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以质为先精选产业。拓宽产业选择面,在本地特色产业中精选出香菇和果冻橙种植、肉牛和黑山羊养殖等4大产业,在安徽、广东等外地新兴产业中引进了瓜蒌种植、工厂化养鱼2大产业,对6大扶贫主导产业、97个产业项目投资1.3亿元予以扶持,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以业择师优选能人。优选创业导师,按照“有思路、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有市场、有情怀”的“六有”标准,选定创业导师,做到每个优质产业均有1名以上优秀创业导师。通过组织推选、导师挑选、商会遴选,优选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市已培养致富带头人930人,形成“一个扶贫产业、一名创业导师、一批致富能人”的“导师+产业人才”聚合效应,实现每个贫困村拥有5名以上、非贫困村拥有2名以上致富带头人的目标。 创新平台抱团发展。搭建专业育人协同发展平台,依托乡镇商会,成立一个市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8个致富带头人专业委员会,集聚全市想创业、能干事的致富能人“抱团”发展,为致富带头人全方位提供产前指导、产中帮扶、产后服务。建设外培内育实训强技平台,建成1个培育中心、12个实训基地,细分产业筹办专班。 统筹资金使用是关键 用好政府资金。近年来,全市共整合政府各类资金6.75亿元,集中支持58家扶贫龙头企业、518名致富带头人发展“一村一品”特优产业项目470个,覆盖全市39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用活社会资金。大力引导党员干部、商会、志愿者、群团等共同参与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来,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176名党代表和人大代表、79名政协委员投资590万元,支持6个产业扶贫基地,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1002名民营企业家投资2亿余元,帮扶20个村发展8个扶贫主导产业。26家乡镇商会引领492家商会企业投资5.27亿元,对口帮扶203个村,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37个,培育致富带头人300余人。 用足金融信贷。强化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市扶贫部门协调银保监部门和各大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挑选实力强、前景好的扶贫产业龙头企业深入考察、评估授信,努力为产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 全力帮扶指导是重点 深化贴心服务。建立“一个主导产业、一名市级牵头领导、一个部门帮扶、一组专班推进”机制,主动开展“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扶贫部门践行“妈妈式服务”理念,每月举办一期“仙女湖夜话”政企沙龙活动,并不定期开展督促指导,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跟进服务,及时解决问题 优化政策支持。瞄准扶贫产业发展需求,紧盯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迫切愿望,先后出台“柑桔发展三十条”“牛羊和水产养殖三十条”等多个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整合优化土地、资金、贷款、贴息、保险、奖补、培训、技术、服务等系列普惠性政策。 强化考核激励。建立全市扶贫产业发展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序时进度要求,硬化落实工作措施。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以考核倒逼任务落实。创新实施致富带头人双向评价、双向激励,每年开展“星级致富带头人”评选,对高星致富带头人增加资金奖励、财政贴息、保险奖补、信贷担保等8项特惠性政策支持,在自愿情况下优先推荐参与村“两委”换届和各级“两代表一委员”选举。 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 健全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让带头人有奔头。保证每年投入产业资金持续增长,帮助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产业。一方面引导致富带头人充分利用政策、资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自身产业,增强他们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致富带头人积极做优做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健全产业长效发展机制,让村集体有甜头。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各类资金均以物化的方式投入到扶贫产业中,形成物化资产,产权和收益权归属于村集体,保证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按照不低于10%的收益比例,签订不少于5年的产业协议,由村集体长期固定受益。注重把优秀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两委”带头人,把有带头能力的村干部培育为致富带头人,通过致富带头人和党员、村干部之间的“互转”,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据统计,全市已有50多名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或村“两委”带头人,30余人当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健全产业带贫益贫机制,让贫困户有盼头。将扶贫产业与贫困户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以扶贫资金、帮扶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自有资金资源和劳动力等多形式、全要素加入产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合作社”等方式参与扶贫产业发展。推行“保底+分红”收益模式,采取“1+N”产业利益联结方式,因户精准施策,将贫困户、边缘户全部嵌入扶贫产业发展链条,确保长期受益。目前全市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每个贫困人口至少有一份扶贫产业收益,年人均产业增收2000元以上。 |
|||
回到首页 >> | |||
您可能感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