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热点聚焦
    假日经济加快复苏 全国多地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1-09-27 16:19:51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朱兵兵  作者:曹卫新

      本报记者曹卫新

      紧抓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北京、江苏、湖北、山西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力促消费回暖。

      从中秋小长假各地实践来看,旅游、购物、娱乐等消费市场掀起了一波“热潮”,内需复苏动力充沛。中秋节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26.6亿元,较2019年增长6.3%。江苏省商务厅对全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监测和初步统计,中秋小长假期间,江苏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5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5.6%。

      旅游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秋节假期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4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

      A股市场方面,“双节”消费气氛带动下,消费股资金回流明显。9月24日,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反弹,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品渥食品等个股涨停。酿酒行业涨多跌少,泸州老窖、金种子酒等涨幅超过5%,贵州茅台股价一度大涨5%。

      惠民消费券“返场”

      作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重要手段的消费券,在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再次登场。

      9月10日,南京市宣布,为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苏政30条”关于鼓励发放消费券的举措,南京市在中秋、国庆期间分三轮发放消费券,消费券主要包括商场超市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和锦鲤消费券三种形式。

      9月16日,第一轮南京消费券在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美团(大众点评)、抖音5家互联网平台发放,每个平台每人每轮能抢1张20元的商场超市消费券或一张50元的餐饮消费券,第一轮每人最多能抢到5张券。

      适逢中秋小长假,在消费券的带动效应下,南京都市圈的消费热情被点燃。位于中华第一商圈的南京新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南京市的秋季消费券来得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秦淮区叠加消费促进月和购物节的双重利好,消费券给新百百货业务带来了客流,也带来了业绩。中秋小长假新百南京中心店的业绩同比增长33%,商场客流也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为支持零售、餐饮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湖北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大规模消费券促销费活动。9月17日晚,湖北消费券正式发放,首批消费券一上线就被秒光。不少商家还在消费券的基础上,推出不限消费券种类、不限抢券平台、不限使用时段的“三不限”优惠。

      湖北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在消费券的助推下,武汉市8家大型企业的营业额同比2019年实现明显增长。9月19日至9月21日,湖北省大中城市33家零售类样本企业销售额达13.16亿元,同比增长1.11%。

      昨日,南京市第二轮消费券已开抢,9月30日,第二轮湖北消费券(普通券)将开抢,国庆黄金周期间,惠民消费券还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回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当前消费券的发放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发放给需求收缩的行业,比如影院、旅游业等等,因为疫情期间这些行业比较困难;另一种思路是发放餐饮和商超的消费券,这些领域使用频次高。从我个人来说的话更支持后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面向中秋国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扶持企业发展,在刺激经济层面是最为直接的,而且大多数消费券都面向商超和餐饮,是有一定刚性的需求,所以消费券使用频次较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9月22日,苏宁易购发布的《2021中秋消费大数据》显示,中秋小长假消费呈现出四大趋势。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下实体消费逐渐回暖,品质消费进入新一轮迭代期,懒人经济、三胎经济、县域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中秋小长假期间,线上消费同样火爆。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9月18日至9月20日,上海线上消费金额181.0亿元,同比增长16.5%。

      “尽管今年出口形势良好,相较正常年份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出口要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相对比较难。从数据监测可以看到,消费对整个经济总量的贡献占到了六成以上,国内的巨大消费市场反而是最重要的,从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了促进消费的力度。”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毅认为,“从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上升。过往其实有一些消费力是没有释放出来的,随着国庆、双11等一系列黄金消费时段的到来,内需市场会被大幅度拉动,整个消费的频次和档次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距离国庆黄金周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16点,十月一日大盘预售票房3012万元,已开场次16.35万场。同程旅行9月23日发布的《2021“十一”黄金周旅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国庆黄金周又将掀起一波消费热潮。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飞阅”中国】徽州古村晒秋忙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近日择机发射 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新华全媒+|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
    中巴建交70周年纪念币将发行
  • - 假日经济加快复苏 全国多地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
  • - 央企重组迈大步 物流稀土等领域迎新机
  • - 送餐骑手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掩盖不了劳动用工实际
  • - 国庆在家门口壕玩,湾里“水陆空”全攻略
  • - 承平致远——文蔚书画艺术展在省美术馆开幕
  • - 【视频】承平致远——文蔚书画艺术展开幕
  • - 初心连环画第七十二期:莲花君子刘仁堪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