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江西网 | 论坛 | 博客 | 社区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三农经济
    智慧农业基层推广探索跨越“数字鸿沟”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2-09-22 17:24: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朱兵兵  作者:李文哲

      随着智慧农业的加速部署与深入实践,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生产插上智能化翅膀。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既需要权衡由于数字化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智慧农业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广泛吸收服务业、制造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可行的发展路径,从而加速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农业生产迸发更多可能

      在河南省淅川县邹庄村的千亩智慧农田内,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邹会议向记者展示了智慧灌溉系统。“现在浇地可方便,我的手机上下载有软件,想浇哪个灌区,打开手机软件一喊,水就出来了。”邹会议说。

      智慧灌溉只是智慧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受访专家表示,智慧农业的本质是利用“数据+算法”加速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这为农业产业的绿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个性化供应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途径。

      ——化肥农药等传统技术要素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带动效应日趋递减,粗放型投入的消极影响正在日益显现,迫使农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表示,短时间内系统性、全方位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并不容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老龄化与兼业化趋势更加显著。“小规模经营+老龄化+大范围兼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肖荣美认为,随着智慧农业的加速部署与深入实践,具有实时连接、数据分析、智能应用和反馈控制功能的智能化农业生产体系将逐渐成熟,并将越来越多的农业知识、种植技能转化为智能操作程序,为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性变革能够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帮助农业农村开辟“差异化”“服务化”转型新机遇,通过提供城市部门、传统工业难以提供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方面的突破。

      多因素掣肘智慧农业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我国在智慧农业方面专利数量较多、增长速度较快,相关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认为,从专利布局来看,一是在管理管控平台方面专利数量较多,这部分专利存在同质化问题,一些平台类专利的方案缺乏创新性、设计有待完善、长期使用率较低,最终并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或效益的提升;二是在信息采集领域,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较美国而言还有差距;三是农业决策中作物、养殖牲畜的生长模型和预测相关专利缺乏。当前,智慧农业技术在推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大相关技术短板研究以及实用数字技术研发、推广和数字技术的组合利用。

      数据显示,“大国小农”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能力相对较差,且缺乏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实力,制约了智慧农业推广运用。

      受访农户和基层干部表示,一套山区柑橘的自动灌溉系统的每亩投入超过1万元,一个蔬菜大棚进行简单数字管理改造的成本达到数万元,投入成本高且带来的增效有限,以至于小农户的接受意愿不强。大田作物种植的数字化成本更高,且很难通过简单的产品溢价回收投入成本。目前,智慧农业多应用于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了小规模应用探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李昭表示,小农户对传统生产方式存在依赖心理,导致“不想用”;数字化基础薄弱,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不会用”;使用成本高、有一定技术门槛,导致“不敢用”。在地方财政投入、研发支撑投入方面,由于对智慧农业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对智慧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智慧农业的“产学研”转化机制也有待完善。

      持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引导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基层推广体系的支持。

      马九杰表示,政府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是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公共平台建设和治理的重要驱动力量,同时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生产和积累大量的行政管理数据,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利用将对提升农业政策效果、设计和实施恰当的智慧农业政策起到催化作用。

      中科物栖(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张磊表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高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未来,需推动智慧农业系统性、专门性、特色性解决方案的有效供给,深化物联网等通用性技术在农业生产、交易、流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加快弥合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张磊认为,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既需要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以“数据驱动”助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农业组织、生产、流通、交易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与基本国情农情的紧密结合,实现更为广泛、深入的基层推广。此外,还应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数字技能培育体系,打造多方主体参与、共享共建的数字生态,保障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人”不掉队。(记者 李文哲)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中国天眼”观测快速射电暴取得系列成果
    “美国社会治安恶化已演变成一场公共危机”(深度观察)
    一问到底丨地震发生 如何科学避险保护自身安全?
    新华全媒+丨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观察
  • - 从5G到未来网络:赋能千行百业 应用创新频现
  • - 国家卫健委: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
  • - 数字化助推财富管理转型
  • - 2022首届“江西风景独好”旅游风光国际摄影周、...
  • - “翰墨丹青颂伟业”江西省人大系统喜迎二十大书...
  • - 国庆假期不能远行,就来梅岭萤乡农场吧
  • - 初心连环画第七十二期:莲花君子刘仁堪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