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热点聚焦 | |||
靠发底薪月入十几万,起底私募圈“职业骗底薪”团伙 |
|||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3-04-07 17:26: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孙以聪 | |||
近年来,私募行业“流窜”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不停应聘销售岗位,在多家私募机构任职,每天汇报工作却不开展实际业务,靠着多家私募发的底薪轻松月入十几万元,多位私募人士称之为“职业骗底薪”。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数百家中小型私募遭遇了“职业销售诈骗”,部分机构损失金额超百万元。据悉,目前经济犯罪侦查警察已将部分相关人员抓获,4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首例“套路应聘”诈骗案的情况。 “职业骗底薪”团伙固然需要严惩,但中小型私募也需反思合规意识薄弱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扩张规模大批量招募市场销售团队无可厚非,但在招募过程中,私募需注重合规风险的把控,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严查:警方已统一接收报案材料 “今天和警官沟通了解到,警方已经抓捕羁押了十几名‘骗子’,大家有曾经被骗的证据资料可以联系警官。”3月下旬,私募人士李享(化名)在一个微信群中的一段话,引发了不少机构的关注。 记者发现,李享所在的微信群名为“反职业混底薪联盟”,群中成员多为初创型私募创始人或者合伙人,而且他口中的“骗子”正是“套路应聘”诈骗团伙。 李享坦言:“2020年,公司为了扩大规模招聘了20余位销售人员,不过签订劳动合同后发现,这批人平时几乎不见人影,日报每天倒是写得很详细,还偶尔会带客户来公司,但最终却一单业务也没谈成,离职也很爽快。与同业的人交流才发现很多私募机构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我们之所以建微信群,主要是这两年骗底薪的‘骗子’太多了,这次警方抓捕相关人员是非常大的进展,我们这些受骗私募都积极提供了证据。”李享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了为收集证据建立的微信群。 记者获悉,3月28日晚间,上海某经济犯罪侦查支队警官已完成报案材料的统一接收。4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警方在发现专业诈骗团伙可疑行为后,便组成专案组进行案件侦查,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捕。此犯罪团伙通过针对性伪造简历,培训团伙成员面试,伪造冒充高净值客户签订意向合同等方式骗取底薪,屡屡得逞,犯罪金额达5000余万元,被骗单位目前已有300余家。 嚣张:部分私募遭遇“上门讨债” 除了骗底薪,相关团伙在还会通过“上门闹事”、举报、劳动仲裁等方式扰乱私募机构正常运转。 “这帮人把我们公司前台的小姑娘都吓哭了,客户也不敢来!”上海一位初创私募创始人陆云(化名)提起骗底薪团伙,颇为愤慨。 据她回忆,2021年11月公司陆续发现了一些销售人员“钉钉”打卡作假、兼职其他公司的行为,因此拒绝支付此类员工的部分工资。但拒绝支付工资后,即2022年1月开始,骗底薪团伙成员便多次来公司吵闹,要求发放工资,针对此事公司曾两次报警。 “与此同时,骗底薪团伙成员还申请劳动仲裁,甚至向上海市劳动监察大队等部门举报,影响公司正常营业,最后不管是劳动仲裁庭人员还是调解中心老师,均给出付一定工资缓解矛盾的建议,因此公司只能向其支付部分工资。” 另一位私募创始人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该创始人2021年曾在社交平台提供了一份骗底薪团伙的可疑人员名单,希望给同行“提个醒”,但该名单发布后,骗底薪团伙不久便找到私募机构办公地点,在会议室与其激烈争吵,其中一位女性成员更是以跳楼威胁该创始人发布相关声明,以确保自己能够继续应聘其他私募机构。直至警察到场,双方激烈争吵才结束。 此类“骗子”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应聘机会的?多位私募人士透露:大多数人是通过线上招聘平台联系到私募的,但很多招聘平台并不会对他们的从业经历进行充分地背景调查,这一定程度上为其行骗提供了便利。 反思:私募人才招募“该省的不能省” “职业骗底薪”相关人员落网固然有助于优化私募营商环境,但与此同时,私募自身合规意识的提升或许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分析具体案例可知,骗底薪团伙之所以能够顺利在多家公司同时任职,免缴社保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上海市公安局在4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一些用人单位因省掉社保支出的“占便宜”心理造成了其实际上的损失。 可见,私募尤其是初创型私募,“为了省钱”使其降低了风控底线。 “如果员工要求不缴社保,那么小私募也不会强制要求,毕竟能节省一部分开支,这就给同时任职多家私募的人提供了操作空间,所以对于私募来说,后续在合规层面还需要更加严谨。”沪上一位私募人士直言。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沁鑫表示,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也就是说,签订劳动合同后,缴纳社保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不以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的不缴纳意愿而得以免除。” 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私募创始人也透露:“有些销售人员面试的时候说自己有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公司想给他在协会备案时发现他还有一门科目没考过,无法备案,这时候私募为了留住人才,可能会选择先签合同,然后等他拿到资格证书再备案。这就导致私募很难在备案前发现销售人员同时就职于其他公司,也给了他们‘钻空子’的空间。” 多位老牌私募人士提示,私募为了扩展规模而大批量招募市场销售团队可以理解。但合规底线是私募的生命线,人才招募、策略运转等方面均须严格把控风险。其次,须重视市场销售团队的专业性,过度追求规模的过程中忽视投资人适当性问题将暗藏风险,把投资人利益放在首位,才是私募“活下来、跑得远”最根本的法则。(记者 马嘉悦) |
|||
回到首页 >> | |||
您可能感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