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 | 中国江西网 | 大江APP | 大江号 | 微博 | 手机报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食品
    营造健康饮食环境 帮孩子远离“甜蜜陷阱”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3-10-30 17:3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朱兵兵  作者:余冰玥 姜蕾

      在刚结束的年度体检中,8岁男孩丁丁(化名)测出BMI25.9kg/㎡,超出了正常标准,他还被查出有3颗龋齿,其中一颗需要根管治疗。平日里,丁丁酷爱甜食,虽然丁丁妈妈有意控制,还约定了“糖果日”,但孩子常常仗着爷爷奶奶的宠爱,一口气吃下许多蛋糕和巧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较快,成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高糖饮食密切相关,糖的过量摄入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帮助孩子控糖、减糖,是健康饮食的重要部分。

      在近期举办的健康食物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主任熊静帆分享了深圳含糖饮料销售带来的健康警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对她进行了专访。

      “糖泛滥”现象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元凶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7岁及以上年龄儿童和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最好小于25克,最高不超过50克。

      其中,添加糖(或称“游离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双糖,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常见的添加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小小一块甜品,含糖量或许已超出健康标准。

      “糖是纯能量食物(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物质——记者注),过量摄入添加糖,容易导致肥胖。”熊静帆表示,儿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小觑,它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如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等慢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世卫组织报告指出,大约1/3的肥胖儿童和2/3的肥胖青少年最终会发展为肥胖成人。“相较于正常体重者,肥胖儿童青少年罹患慢性病的风险更高,因为他们多数器官发育还未完全,相较于成年后发病的个体,其病情更严重。”

      肥胖是导致儿童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熊静帆指出,研究显示,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人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4.3倍。

      除了肥胖,糖摄入过量还会造成儿童青少年诸多健康问题。例如,高糖会造成维生素、矿物质缺失,引发骨质疏松,增加青少年骨折的风险;甜食中的糖类物质会黏附在牙齿上,不及时清除易形成牙菌斑,导致龋齿发生;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导致孩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糖过量毁全身”。

      高一男孩刘畅(化名)最喜欢在打完篮球后来一瓶冰镇可乐,“无糖饮料没有含糖的喝起来爽”。刘畅掐指一算,今年暑假,自己平均每周喝5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披露,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含糖饮料消费率分别在30%和25%以上,消费率远超成人,儿童青少年已经成为含糖饮料最大的消费群体。大量添加精制糖的含糖饮料被多国认定为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为孩子营造低糖、健康的食物环境刻不容缓。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其中规定碳酸饮料的销售者应当在货架或柜台上设置符合标准的健康损害提示标识,分为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标识、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三类。一项涵盖了7396名儿童青少年消费者的健康提示标识设置抽样调查显示,看到过提示标识的儿童青少年,更多会选择放弃购买或选购低糖/无糖饮料。

      今年8月,上海市疾控中心也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在全市159家试点商超及便利店开展含糖饮料调研试验,通过悬挂具有警示作用的“红橙绿”含糖饮料标识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红色标识上写着“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或超重风险,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消费者“每日添加糖<25克”。绿色标识则提醒消费者“会看标签”,并列出一张营养成分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

      家庭食物环境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一环。熊静帆表示,有的家长缺乏科学食养知识,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孩子喜欢吃的就是好的,在食物采购上也比较容易受广告的影响。

      “部分家长还以含糖饮料、糕点糖果等作为奖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们偏好高糖食物,不爱喝白开水,不喜欢吃全谷物、粗杂粮和低油盐糖烹饪的食物等。”熊静帆说。

      “家长可以先行示范,带头不吃高糖食物。”熊静帆认为,家长一方面应主动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提升营养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孩子提供学习、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营造家庭健康氛围。如家长较少让孩子们参与食物采购和制作,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中国营养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提出,学龄儿童应天天喝奶,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禁止饮酒。在学校层面,熊静帆建议将营养健康知识技能融入“五育并举”之中,采取课堂教育、劳动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营养素养水平。

      “社会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成长环境,比如限制高糖食物的商业广告,丰富健康食物供给。”熊静帆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食物和运动支持性环境,帮助他们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记者 姜蕾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百姓话思想|什么是中国汽车设计师最闪亮的时刻?
    神十七航天员,领命出征!
    美军突然宣布:核航母前往中东
    定了!上海迪士尼“疯狂动物城”12月20日开园
  • - 红谷滩“天安食刻”店卖“拍黄瓜”被罚
  • - 做绿色低碳“先行者” 新钢:两到三年环保创“A”
  • - 11月1日起,南昌执行第二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结果
  • -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千年窑火与陶瓷文化的活...
  • - 民族的,世界的!2023陶溪川秋季新品发布会开幕
  • - 联合国认证,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小村庄”再上...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 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征集...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