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 | 中国江西网 | 大江APP | 大江号 | 微博 | 手机报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热点聚焦
    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4-03-20 17:14: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左阳天  作者:王轶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等技术。在新形势下,加速新型储能产业布局面临重大机遇。

      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去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据测算,206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将达数十亿千瓦。如果将部分电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存储在仓库中,用户需要时送出去,不需要时存进来,便可保持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储能设施就是这个重要的“仓库”。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需求越发强烈。在储能设施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成熟且经济的当属抽水蓄能电站,但其对于地理条件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难以灵活布局。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恰好与抽水蓄能优势互补。

      专家表示,新型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迅速增长,其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国网芜湖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潘文虎说:“近年来,安徽芜湖地区储能电站建设不断加快,去年芜湖市新增储能电站13个,并网容量达到22.73万千瓦。今年2月份,芜湖市各类储能电站就参与区域电网调峰50余批次,消纳新能源电量约650万千瓦时,为保障负荷高峰时段电网电力平衡和新能源电量消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面向世界能源科技竞争,支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间紧迫。

      着力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在政策利好下,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型储能装机增长的同时,新技术不断涌现。去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将持续加大布局力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在产业引领方面,我们超前布局规模化压气蓄能技术,布局了一批创新示范项目。同时,我们专注电化学储能大规模安全高效应用,并率先开展重力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积极推进建设张家口300兆瓦时重力储能示范工程。

      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为满足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仍需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

      业内人士透露,根据各地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少新建新能源项目都配置了储能电站,但由于主动支撑等能力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利用率偏低。

      去年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管理方式、技术要求、组织保障措施等内容,有望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将在电力调度、市场构建等方面对储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新型储能作为工业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技术,发展底色是创新。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仅应关注储能设备本体的技术性能,更应注重系统化思维,智能化控制、智慧化运营。应在储能设施运行的智能控制和电力市场报价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储能的灵活性调节价值,实现高效率运行、高收益运营。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建议,应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及电力市场发展阶段,加强储能政策顶层设计,开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场景及成本补偿机制研究,探索解决制约储能发展瓶颈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蓬勃发展,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记者 王轶辰)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春花与中国传统色有多适配
    经过71年长途跋涉,这颗彗星回来了
    大学校门上跑火车?网友:全国独一份!
    美“星舰”火箭实施第三次试射
  • - 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 - 线上商品服务全打通 线下新潮店铺成“网红”国企...
  • - 汽车价格战缘何再升级?
  • - 不虚“瓷”行来,“汉酱”踏春至——景德镇之行...
  • - 6大板块19项主体活动|我省如何打造新春的盛宴人...
  • - 江西省研学旅行研究会2023年年度会议暨“研学江...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 丰城视力残疾人康复有了新“娘家”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