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热点聚焦 | |||
论文“紧箍咒”念痛了谁:“学生痛不欲生教师生无可恋” |
|||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4-05-23 11:34:12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左阳天 | |||
在焦头烂额的“论文大战”中,许多大学生表示,写论文这项从来没有接触过、练习过的“技能”,学校似乎是默认每一个人都会的。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指导这样一群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完成一篇成熟的大论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不愿意写论文,你以为我愿意改吗?”每年的春天,这句话大概成为所有大学老师的内心写照。 一位来自北京某知名高校的教师不久前在朋友圈中写道:“又到了一年的春天,本应享受生活的时节,却陷入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循环,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们都到研究生了仍然没有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每年都是从零开始,操碎了心!” 在网络上,大学教师关于指导学生写论文的吐槽也比比皆是:“他觉得痛不欲生,我还觉得生无可恋。”“指导论文是一个修仙成佛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气到心塞吐血,到最后心平气和笑对一切……感觉指导完论文整个人生境界都升华了”“经常帮学生改着改着论文,就不知不觉重新写了一篇。”“要么根据内容改标题,要么根据标题改内容,已经不知道对多少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了。”…… 来自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李轶在教学岗位上多年,谈到现在大学生写论文下笔困难的问题,想到了最近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有一个同学写论文的时候也不联系指导老师,后来指导老师终于找到她。她当时就哭,说自己压力大,抑郁了,怎么也写不出来。”最后,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完成论文,从框架到每个小标题,再到后面的内容修改,都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 李轶说:“这种极端的例子不算普遍,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论文,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姜申看来,大学生写论文下笔困难的情况比比皆是,“感觉学生不太会设计论文,总是一种作业思维——我交了,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至于不及格,你给个60分就可以了,不要再让我改了。” 对于这种应付了事的做学术论文的心态,除了惰性,姜申分析还存在几层问题:“一、不做文献积累,不了解前人的学术成果;二、教科书口吻,想当然,缺乏分析讨论;三、框架不行,行文没有递进关系;四、题目普遍太大,文字撑不起来,内容太浅表,没有论点;五、举例单一,形成孤证。” 大学应加强对学生科学批判思维的培养 虽然近年来有声音指出,不应让毕业论文这种形式成为大学生毕业的唯一“准出证”,但就目前看来,论文写作仍是一项有效的检验学生学术能力的方式。那么,对于这个大多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大学应加强对于学生科学批判思维的培养,或是设立专门的科学写作课程。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席南华在不久前的一次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外国大学对于科学写作非常重视,他们一般设有“大学写作”课程,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写别人的话,也不会写自己的话,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论文写作功底非常差。他们没有科学批判思维,也缺少分析性阅读等训练。”席南华说。 席南华表示,“最近国科大打算开设这样一门‘大学写作’课程,但是我们请人教课的时候就发现,国内没有大学开过这门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应用写作,但是没有开设针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课程。” 据了解,如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设立与科学写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曾开设一门暑期课程“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好评。授课教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已经坚持开设这门课程十余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有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学生,遍布文、理、工、商、医等多种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来听课。 此外,李轶认为,学生还需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大学的时候需要写论文的情况下能写出来。 “写论文,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力不是可以仅仅通过开设几门课程解决的。治标的话,可以开设一些学术写作训练课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基础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做研究。要想治本还是要回到长期的思维训练上来。”李轶说。 而姜申认为,学写论文要从兴趣开始,有兴趣才会钻研和积累,形成例证和分论点,才有论文的雏形。“写论文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应该是开放的,方法只是框架,太严苛就八股了,学术思维方式培养还要注意不能禁锢学生思考的多样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
|||
回到首页 >> | |||
您可能感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