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 | 中国江西网 | 大江APP | 大江号 | 微博 | 手机报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本网专稿
    汲取庐陵文化力量,助推当代散曲创作——写在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闭幕之际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4-06-05 15:20:00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朱正  作者:左阳天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左阳天报道:散曲是继诗词之后,传统文学走向大众化、通俗化的产物。在中国韵文史上,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鼎足而三。为苍茫赣水添一抹曲意底色!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日前在江西吉安召开,就散曲创作瓶颈、新时代创新、传播难题等话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曲大咖也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闭幕式  摄影 左阳天

      在第六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首先肯定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的工作,他说:“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散曲工委成立以来,散曲组织迅速发展,形成了网络,各地还在不断发展。一是散曲理论研究逐步加强,二是散曲创作质量持续提升,三是散曲地位和影响逐渐扩大。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有一个担当干事的领导班子,有一批有影响的名优大家,有一种支持散曲事业的情怀。”

      当前散曲创作存在这些难题

      庐陵诗词学会散曲社副社长易明华认为当前散曲创作内容缺乏创新。他认为,很多作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框架和主题上,没有充分融入现代元素和思考。许多散曲作品在创作内容上缺乏新意,过于注重传统元素的堆砌,而缺乏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年轻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也无法展现曲艺术的当代价值。导致散曲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力难以与诗词相比。散创作的主题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色等方面。很少有作品能够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现状,缺乏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散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易明华认为,当前很多散曲创作手法相对单一。在艺术手法上相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和突破。这导致散曲作品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有所欠缺。加之缺乏现代元素的融合和创新,这样的作品往往显得陈旧寡淡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字化已经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到散曲创作如何和数字化结合?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兼散曲工作部主任郭星明表示:“数字化工具在创作上还可以帮助曲家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属对造句、遣词用字、审声辨韵、择谱制曲等。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能够辅助散曲创作的数字化工具也越来越多,其功能也越来越强。结合浙江应用的实际,当地目前较成熟应用的数字化工具网站有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浙江省之江诗社)散曲创作台,搜韵网、吾爱诗词网,这三个网站还具有一定的作曲功能。”

      作品传播渠道相对有限

      易明华认为,由于散曲的创作和欣赏门槛相对较高,导致其传承和推广的难度较大。很多年轻人对散曲缺乏了解和兴趣,使得散曲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忽视作品传播,许多优秀的散曲作品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难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赏和应用。这不仅限制了散曲艺术的发展空间,也削弱了其在当代诗词文化中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散曲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和创作技巧。然而,目前针对散曲创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相对较少。易明华说:“一些培训机构,如诗词学会、老年大学等都是以讲诗词创作为主,很少讲散曲的。许多作者都是从诗词创作起步后转而自学散曲创作的,缺乏系统的散曲学习和提升机会。散曲创作队伍人数,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还远远比不上诗词创作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散曲创作水平的提高。”

      另外,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不足。易明华谈到,在市场环境方面,散曲艺术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同时,政府在政策层面对散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也有待加强。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散曲创作的繁荣发展。

      散曲创作要把握时代主旋律

      贵州省散曲研究会会长李瑞利认为:我们创作散曲,既不能是政治口号的堆砌,也不能轻描淡写的走过场,要尽情释放个人情怀,捕捉住事件或事物瞬间,抓住其特征,去感动自己和读者。写新时代是我们当代散曲人的责任,唱响主旋律,要在内容上有新突破,新发展。当代散曲要欲有所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李瑞利提出,“写英雄人物,彰显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苦难、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民族,各个时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还认为,应该写新生事物,彰显时代新气象。当代散曲不仅需要反映当今生活,更应该勇于创新,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散曲作品,用以鼓舞人民,彰显时代新景象。

      在谈到散曲创作的新元素方面,江西散曲社社长徐人健表示: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实行了汉语拼音,随之产生了新韵、通韵。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业革命、科技创新、尤其是互联网、微信、抖音的广泛运用,产生了大量的新词、热词。如:打卡、抖友、拍砖、躺平、刷脸、民宿、脱贫;云办公、短视频、毒鸡汤、套路深、元宇宙、零距离;共享经济、吃瓜群众、扫码支付、脸部识别、绿色出行、无人驾驶、区块链技术、中国式现代化等等,而这些新名词、新词汇又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喜欢的、常用的新词汇、新语言。因此,用新语言、新词汇、新声韵来写散曲,自然要成为一种新趋势、新现象。因为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新词汇、新语言写新生活、新事物,读起来平白如话,语句上平易浅近,几乎近似日常口语,更接地气,好读易懂,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喜欢和参与。

      就散曲创作,周文彰会长指出,一是要贴近生活,要为生活而歌,为时代而歌,为时代立碑树传。二是要用大众语言,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曲。三是写曲要以俗见长,俗中见雅。

      他在讲话中对各级诗词组织负责人提出要求时指出,散曲是中华诗词的重要诗体形式,不可或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今后如何加强散曲工作,周会长指出,一是要提倡精品,要扩大队伍,增加数量。二是散曲创作应求长不求短,长短适宜,能短则不长。三是散曲创作要立足自身,不能用写词的方法来写曲。四是强调散曲的用韵,要与时俱进,提倡用《中华通韵》创作散曲,《中华通韵》应该成为当代诗词散曲创作的主流。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拜登发布行政命令 进一步限制美墨边境非法移民
    辣椒越来越不辣了,是有人在操纵吗?
    事关出行!明起国内机票燃油附加费下调
    规模最大!中国2024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将在上海举行
  • - 汲取庐陵文化力量,助推当代散曲创作——写在第...
  • - 共青城市中学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
  • - 共青城市中学在九江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获奖
  • - 南昌推出“寻访古村落 探秘宝藏园”乡村旅游线路
  • - “艺海流金·情满赣鄱”内地与港澳文旅界交流活动...
  • - 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旅游住宿业系列国家标...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 “一个善良,一个感恩” 上饶一店主为遇困男子提...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