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 | 中国江西网 | 大江APP | 大江号 | 微博 | 手机报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热点聚焦
    “夸夸部落”夸一夸,年轻人为啥喜欢上为情绪价值买单?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4-07-15 16:56:22  来源:半月谈  编辑:左阳天  作者:李晓玲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和忧郁水平比其他年龄段都高,来自工作、家庭、金钱、健康的压力成为焦虑的主要来源。这使得年轻人的一些消费需求从功能性向情绪性转变,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年轻人选择消费的重要因素。契合情绪诉求,为心灵按摩的情绪经济适时而生,正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新支点。

      情绪经济火爆

      一段时间以来,一种新型虚拟商品在年轻人中悄然热销。几毛钱的“爱因斯坦的脑子”,买下后据说“能自动长到自己的大脑上,可能会悄悄变聪明”;出门带一瓶“好运喷雾”经常喷一喷,祈愿每天有个好运气好心情;分手后下单一份“失恋陪伴”,很快可以收到陌生人的贴心安慰开导,能够缓解负面情绪;“骂醒恋爱脑”服务负责帮人走出分手之痛,劝慰沉溺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借助“树洞”倾诉自己的郁闷情绪、通过“夸夸部落”收获满屏赞誉更是成了许多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这类商品交易页面上通常都标注了“虚拟产品无需物流发货”“娱乐项目,介意勿拍”等字样。事实上,这类虚拟的情绪产品并不依赖实物,它们或许是一个简短的笑话、一段治愈的文字、一句温暖的语音提示,甚至是一场虚拟的陪伴,大多以数字化的沟通形式出现。一方敢卖,一方敢买,成就了一种彼此默契的双向奔赴。不少网友还留言分享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后的感受:“花几个小钱买个乐子”“买完后神清气爽,好像比亚里士多德还聪明”……有商家透露,贩卖这些虚拟的情绪产品,多的时候可月入数万元,客户群体主要是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

      这种被称为情绪经济的新经济现象,反映着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特定心理困惑及路径选择。数字时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简单互动,数字化生存和网络社交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日常,“陌生的熟人”开始在人际交往中大量出现,远隔千里万里、素未谋面的网友,可以成为彼此倾诉的对象。顺理成章,对虚拟情绪产品的悦己型消费,就成了慰藉心灵的方式与选择。

      年轻人热衷于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理念,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这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情绪经济产业,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及未来的消费市场、产品供给与竞争格局。

      悦己型消费激活人生“小欣慰”

      虚拟情绪产品的热销,缘起年轻人情绪消费的需求。情绪情感是人的基本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悦纳、幸福、满足、意义、亲密……这些能量满满的情绪渐渐成为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状态,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也演变为一种消费品。可以说,当下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情绪消费产品,既是时尚和潮流,也彰显了人们内在的心理追求和社会心态。

      社会学研究表明,“原子化”人际关系容易加深人们的孤独感。个体感到孤独时会自然地产生社交需求,也希望通过消费行为来寻找社交需求替代品。情绪消费领域就充满了这种虚拟的温情服务,谈心、聊天、叫醒……无一不在提供着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精神陪伴和脉脉温情。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张洪看来,情绪经济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点。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互联网全面普及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在消费时不仅追求商品的功能和生活的品质,对于情感的诉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悦己型消费,可以激活“小确幸”和“小欣慰”,让心理更平衡、生活更有序。

      情感与商品相互建构,消费与情绪互相作用,使得近年来冥想正念、睡前故事、白噪音市场风起云涌,心理健康领域超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层出不穷,显示出心理健康消费正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风口。

      情绪消费可虚拟,规则不能缺位

      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比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我们要警惕情绪经济可能产生的一些风险。

      对于售卖虚拟情绪商品的商家来说,应对商品内容、商品功效、交易流程、售后服务等作出明确公示,提醒消费者所购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切勿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也不能假借情绪消费恶意敛财,更要杜绝以情绪消费之名行非法之事。

      对于购买情绪商品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毕竟是一种虚拟商品,频繁购买可能使自己陷入消费成瘾的困局。同时还要警惕,一些基于情绪因素的消费,如“情感树洞”“骂醒恋爱脑”等,在很多消费应用场景中可能涉及个人信息和隐私,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情绪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在包容新生事物的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确定情绪消费的合法边界,更好地规范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确保消费者权益。

      有无用之用的情绪消费,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陪伴与宣泄渠道,为孤单的生活增添些许快乐。但情绪消费的赏味期限相当短暂与虚幻,还是应在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构建起强联结的、时空可及的、情感分享的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回归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个体的情绪得到充分关照,这样才能真正达成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拥有更有价值的生活。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穿山攀崖 我国首创“悬崖动车”初体验
    俄多地继续开展征兵工作 日均征兵约1000人
    尼日利亚中部发生袭击事件至少10人死亡
    普京与莫迪发表联合声明,强调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
  • - “夜校经济”日益兴起 “Z世代”悦己式“充电”渐热
  • - 别让大数据杀熟一再重演
  • - 怎么看土地储备专项债重启
  • - 顶流回归!7.19号南昌怪石岭景区4.0版夜游震撼上...
  • - “地心是什么?”10省市媒体代表和网络大咖前来揭秘
  • - 婚事新办演绎浪漫新高度,“茅庐喜逢山盟海誓”...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 江西日报社2024年度公开招聘汽车驾驶员的公告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