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 | 中国江西网 | 大江APP | 大江号 | 微博 | 手机报 |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86847125 手机报:86849913
中国江西网 江西经济频道
新闻热线:
0791-86849766
13970068122
专稿 | 热点 | 食品 | 药品 | 家具 | 汽车 | 房产 | 质量 | 科技 | 经济与法
新华 | 活动 | 地市 | 人物 | 三农 | 时讯 | 环保 | 民生 | 供电 | 天天315
更多活动策划
  • - 江西联通“185产业应用部署”的背...
  • - 虚拟现实(VR)行业应用普及工程在...
  • -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跨越时空...
  • - 春萌油菜花酷炫机车相约高安巴夫...
  • - 江西联通5G产业应用大会盛大召开
  • - 南昌恒大城首届社区运动会圆满举...
  • - 四季普法春季汇扫黑维权站东行
  • - 女王节完美攻略:良品铺子推出“...
  • 新闻排行
  • - 涉嫌欺诈!南昌青山湖万达一绝味...
  • - 家电业如何分享7000亿元消费红利
  • - 折叠屏手机“爆发” 巨头入场竞逐...
  • - 九价疫苗普遍缺货 “一针难求”催...
  • - 宠物看病比人贵 消费者如何才能不...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 江西省文化巡礼展江西日报社展位...
  • - 增值税税率下调打开降价空间 将释...
  • - 消费升级呈现新趋势 小众化品牌崛起
  • - 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精准党建“月月...
  •  
    更多视频
    更多江湖大话
    更多论坛热帖
    频道信息
    朱先生
    新闻热线:0791-86847253、18007002076
    传    真:0791-86847253
    地    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报传媒大厦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网经济频道 >> 食品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木薯美食风靡 食用风险需警惕
    大江网经济频道  2025-04-03 16:50:1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编辑:左阳天  作者:李建

      琥珀色汤汁晶莹剔透,咬一口薯块儿粉糯拉丝。最近,木薯糖水在社交媒体和外卖平台上出镜率颇高。木薯糖水作为一些“吃货们”心里的“甜品白月光”,有人说“降温时节一定要吃”,还有人说“春天空气干燥时,吃它很润很补”,但也有不少人说喝了自制的木薯糖水后“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喝木薯糖水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

      木薯有毒不要生食

      木薯,又称树薯、树葛、葛薯等。19世纪初,木薯传入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木薯糖水口感独特,源于它“淀粉之王”的先天优势。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木薯是世界上第三大淀粉来源,淀粉含量仅次于水稻和玉米。新鲜木薯块根淀粉含量一般为24%至32%,干的木薯淀粉含量则高达73%至83%。由于木薯丰富的淀粉含量,它曾是一些国家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不过,木薯本身是有毒的。木薯全身都富含氰苷类化合物和多种生物碱,人一旦误食新鲜木薯块根,这些物质就会在胃酸或肠道中某些菌群作用下,水解成剧毒的氢氰酸。当摄入量超过人体解毒上限,即可导致中毒死亡。

      那么,如何“驯化”木薯的毒性呢?

      刘少伟介绍说,首先是加工,经过去皮、浸泡、淀粉提取、脱水干燥和加热处理,生木薯所含的氰苷类化合物会被逐渐破坏。其次是长期不断地筛选和培育,木薯逐渐形成了两个品系:氰化物含量高的苦木薯和含量较低的甜木薯。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每千克氢氰酸含量低于50毫克的木薯可以用作食用。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培育出的食用木薯如华南5号、7号、9号,华南124、205等,去皮后氢氰酸含量一般都在每千克30毫克到40毫克之间,煮熟后食用,安全系数相对要高很多。

      营养成分不算优秀

      刘少伟分析说,木薯和马铃薯、红薯等属于薯类食物,与米饭、馒头的原料大米、小麦相比,木薯的加工程度较低,所以其膳食纤维、钾元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的含量比米饭和馒头略胜一筹。此外,某些选育食用品种如华南9号(一种黄肉木薯),薯肉中还富含胡萝卜素。

      在如今琳琅满目的粗粮选择中,木薯的营养成分算不上有多优秀。木薯中蛋白质含量低,每100克木薯所含的蛋白质仅有2.1克,低于同等重量的米饭(2.6克),比馒头(7克)更要低很多。特别是加工成木薯粉后,蛋白质含量仅0.08克/100克,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含量分别为2.96毫克/100克和0.007毫克/100克。

      木薯糖水等甜品真正让人着迷的是其独特的口感。

      刘少伟解释说,木薯淀粉中只有17%是直链淀粉,剩余的83%都是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独特的结构使它在糊化过程中更易吸水形成黏稠的胶体,从而形成软糯Q弹的口感。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木薯常和椰子、糖搭配制作成各种甜点小吃。

      不过,支链淀粉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的问题,而煮熟的木薯的血糖指数(GI)大约在60—85之间,属于中高血糖指数食物,虽然木薯淀粉制品口感弹牙,消化速度较慢,一般不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但木薯糖水是木薯和大量冰糖或黄糖混合煮成的,所以它对血糖并不“友好”,建议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少吃或尽量不吃木薯糖水。

      此外,由于木薯淀粉不像马铃薯淀粉和红薯淀粉那么容易消化,所以有一部分会逃脱小肠消化酶的作用,被结肠内的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对消化能力较弱、胃肠功能紊乱的人来说,有可能出现腹胀等问题。

      综上,木薯糖水虽然是一种很讨喜的小甜水,但真心算不上什么神奇的补品。

      不建议自制木薯糖水

      木薯糖水好喝,但不建议在家中自制木薯糖水。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检索发现,社交平台上不乏网友分享的食用木薯甜品后的不适经历。刘少伟分析认为,食用木薯糖水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既可能是糖水糖分太高引起血糖升高导致头晕,也可能是原材料或烹饪过程中卫生不彻底导致其他污染,但更可能是氢氰酸中毒,即民间所说的“苦木薯醉人”。木薯中毒一般是急性且突发的,主要见于中枢系统和上呼吸道,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恶心、呕吐等,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食用木薯或木薯糖水中毒呢?刘少伟建议消费者留心以下3点:

      通过正规渠道选择可食用木薯,这类木薯口感较甜、不带苦味儿,氢氰酸含量也都小于50毫克/千克。木薯切开后,如果发现果肉纤维变黑,说明品质不佳,不建议再吃;自制其他木薯甜品,可直接购买可食用木薯粉。

      去皮浸泡、彻底煮熟。鲜木薯及其外皮氢氰酸含量相对更高,因此,木薯不能生吃。自制木薯甜品,必须去皮和长时间清水浸泡,以减少氰苷类化合物含量。高温加热可灭活那些能转化氰苷类化合物的酶,使之无法将氰苷类化合物转化为有毒的氢氰酸。彻底煮熟有助于木薯脱毒。煮木薯时,要注意敞开锅盖煮,让已经转化的氢氰酸蒸发掉。此外,发酵、烘烤、日晒、粉碎等方式也能脱除木薯块根中的氢氰酸。

      即使是健康人群,一次也不要吃太多。部分人群肠道中可能含有一些能将氰苷类化合物转化为氢氰酸的酶,这些人即便食用熟木薯,也可能会出现呕吐等轻度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 记者 李建)

     
    回到首页 >>
    您可能感兴趣
    @天文爱好者 今天日落后的精彩天象千万别错过!
    世粮署:加沙数十万人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4星
    韩国千年古刹孤云寺被烧毁
  • - 摒弃“重产轻储”建好农户粮仓
  • - “双碳”提速拓宽绿色就业空间
  • - 楼市持续回稳向好 核心城市表现亮眼
  • - 江西发布4条自驾游路线
  • - 全国推荐!江西这3条旅游线路入选春季精品线路
  • - “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推进活动在...
  • - 江铃汽车
  • - 融创
  • - 金溪县召开全县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